全自主 AI 机器人足球首秀:3V3 对决引爆科技竞技新高度
6 月 28 日,北京亦庄智慧电竞赛事中心见证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里程碑 —— 国内首场全自主 3V3 机器人足球 AI 赛(2025RoBoLeague 机器人足球联赛)圆满落幕。这场由清华大学火神队、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等顶尖高校战队参与的赛事,以 “科技 + 体育” 的跨界碰撞,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、视觉感知、多机协作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,标志着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从 “跟跑” 向 “并跑” 的跨越。
一、全自主 AI 技术突破:从遥控器到 “钢铁球员” 的进化
乐盈APP本次赛事采用统一标准平台 “加速 T1” 人形机器人,所有参赛机器人完全依赖 AI 策略自主运行,无需人类保护员干预,实现了两项标志性突破:其一,机器人跌倒后可在 2 秒内自主完成起身动作,较传统技术提升 5 倍效率;其二,优化后的判罚机制显著减少比赛中断,使对抗强度与流畅度达到新高度。
以冠军队伍清华火神队为例,其机器人 “加速 T1” 配备高清视觉传感器,可实时捕捉足球轨迹与对手位置,通过多智能体协同战术完成攻防配合。赛场上,机器人球员不仅能完成精准传球、远射破门等动作,甚至在被撞翻后仍能依靠运控算法自主爬起,展现出媲美人类运动员的 “韧性”。清华大学火神队队长王与时透露,团队通过强化学习范式,将机器人跌倒后的起身时间从 10 秒缩短至 2 秒,并借鉴人类足球经验设计了 “吸引 - 防守 - 接应 - 射门” 的协同策略,三名机器人通过实时视觉感知与决策规划,实现了动态走位与战术执行。
二、竞技对抗与技术验证:从实验室到公众视野的跨越
作为 2025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首场测试赛,“机超” 吸引了全网 1.36 亿人次观看,其竞技性与观赏性远超预期。比赛采用单败淘汰制,四支战队在缩小版绿茵场上展开激烈角逐。半决赛中,火神队以 9:3 的悬殊比分战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Blaze 光炽队,其 “单刀直入” 与 “远射破门” 的技术组合令现场观众惊叹;决胜局中,火神队与山海队比分胶着,最终以 5:3 锁定胜局。
赛事组委会执行主任程昊表示,足球场景是验证 AI 自主能力的典型场景 —— 机器人需在动态对抗中实时处理移动目标、队友与对手等多源信息,这对其决策规划与硬件可靠性提出极高要求。目前,机器人足球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公众视野,其核心技术如动态避障算法、多机协作策略正加速向工业、服务等场景渗透。例如,动态避障技术可优化物流机器人路径规划,多机协作策略能提升工厂自动化产线效率。
三、未来展望:从 “五岁水平” 到 “人机同场” 的跨越
尽管机器人足球赛已展现出令人瞩目的进步,但其技术成熟度仍处于早期阶段。专家指出,当前机器人足球队的竞技水平仅相当于五六岁儿童,比赛流畅度与战术复杂度尚待提升。不过,技术迭代速度惊人:一年前,机器人行动速度仅 0.5-0.6 米 / 秒且需保护员跟随;如今,机器人已能以 1 米 / 秒以上的速度自主对抗,并实现摔倒后 2 秒内起身。程昊预测,未来五年内,机器人足球赛有望达到 “满分 10 分” 的水平,而赛事主办方已定下宏伟目标 —— 到 2050 年,机器人球队将与人类世界杯冠军同场竞技。
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赵研究员认为,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从 “跟跑” 转为 “并跑”,未来需在核心算法与硬件创新上实现 “领跑”。赛事主办方透露,未来将打造包括机器人半马、“机超” 在内的系列赛事 IP,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在家庭陪伴、工业协作等场景的深度应用。正如赛事运营方尚亦城集团董事长边元松所言:“机器人足球赛不仅是技术攻关的‘试验田’,更是产业升级的‘助推器’。” 当清华火神队的机器人球员在绿茵场上完成最后一记绝杀时,他们踢出的不仅是一场比赛的胜利,更是中国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持续创新的宣言。
